“吧嗒”!一滴热泪毫无征兆的滴落在阳台的地面上,泪的主人是一位老人。在那个特别的时空里,没人知道这个隐藏在阳台里的秘密。 深夜,星空。喧闹了一天的小城终于静下来了,老人站在小区的阳台上极目远眺,泪眼婆娑。那个方向,是千里之外的武汉,那里有他的女儿。 这个细节来自老人女儿的一次宣讲。宣讲的主题是“中国梦 新时代 话小康”。 她叫吴明艳,山东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,是日照莒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一名护理护师。面对新冠疫情她毫不犹豫写下了请战书,摁下了红手印。 “身上若无千金担,岂会忍心断青丝”。2月9日,收到支援指令后,她深知重任在肩,把及腰的长发剪断,一张单程机票没有归期。 在去武汉的路上,吴明艳给爸爸打了短短46秒的告别电话。 当坐上飞往武汉班机的那一刻,她激动的热泪盈眶,祖国需要,这一次哪怕没有扛枪也是一名战士。 武汉,汉阳国博方舱。 “以前你们肯定参加过无数次操作考试,有监考老师给你们监考,现在是新冠病毒给你们监考,防护好就能回去,防护不好就可能再也回不了家乡。”穿脱防护服培训时,队长说的话像针扎一样。 回到房间,躺在床上吴明艳沉默了,说不怕死是假的,如果一个人说不怕死,说明自己没有走到死亡的边缘。 实战中,吴明艳在方舱护理工作中担任7B组护士长。一岗双责,不仅要干好自己的护理管理工作,还要评估好队员身体心理可能出现的问题。 在方舱,穿防护服绝对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,纸尿裤是必需品,因为上厕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。每天的工作时间至少是10个小时,进舱后,为了更好的防护和节约医用物资,他们不吃不喝不上厕所,不间断地为400多名患者护理治疗。 厚重的防护服加上三层手套,再也看不到天使们娇小的身影,行动起来就像年迈的老人。穿上防护服频繁的工作后会感觉到浑身发热,降温的方式就是抱着舱内的水泥柱子传导散热。 由于长时间戴N95口罩和护目镜,皮肤会被压破。出舱之75度的酒精直接喷在脸上火辣辣的疼,喷在身上,站在室外等待挥发时,那股冷气可以把人冻僵。 最难熬的是戴上两层防护口罩后的呼吸困难,吴明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么渴望得到顺畅的呼吸,就像掉进水里的人挣扎着要将头露出水面,以至于让她觉得每一次出舱都是重生。 在武汉的时候她曾经要求和爸爸视频或者打电话,都被爸爸拒绝了。在姐弟眼里爸爸是一位严厉的父亲,在孩子面前从来没有流过泪,回来后她才知道,走了之后,爸爸常常一个人站在阳台仰望远方哭。 3月17日回济南、德州隔离,18日早晨的时候手机响了,她一看来电者是爸爸,感觉很惊讶。爸爸哭了,他说昨晚是他睡得最好的一晚,因为她的宝贝女儿平安离开了武汉,回到了自己的家乡。 如今,回想在武汉的30多个日日夜夜,有太多的瞬间让吴明艳难忘。这期间,她看到了最美的医患关系,见证了无数患者康复出院的喜悦;这期间,她被方舱医院评为“护理之星”,也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,在“火线”,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。 每一个新闻现场都是世界上的唯一,且不可复制转瞬即逝。相反,每一次来自宣讲现场的感动更是独一无二,且触动心灵久久难平。(人民日报客户端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