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连绵的细雨刚过,碧空如洗,金色的霞光染红了远处雾蒙蒙的大山,风儿带着大山深处湿润悠远的淡香,氤氲而来。 小院里,碎石板铺就的小路逶迤清亮,一位朴实的中年汉子当风走来,浓浓的眉,稳健的步伐,憨厚地笑着。 他,就是投身公益已近20年,先后筹措250余万元,开办15处“摆渡”爱心食堂,为375名农村贫困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午餐16万余份,为15名贫困妇女提供就业岗位,被老人亲昵地称作“滕儿”的共产党员滕兆敏。 吃着百家饭、穿着百家衣,靠着左右邻里的帮衬长大的苦孩子滕兆敏,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,沁入骨髓的深刻记忆。问起创办“摆渡”爱心食堂的初衷,刚刚还满面春风的他,陷入了深深的沉思..... 滕兆敏当过兵,受过党的教育。2002年,退伍后的他积极投身公益,在公益和志愿服务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。 2015年,滕兆敏到五莲县洪凝街道孙家岭村开展帮扶活动,在一条小巷里,遇到了一位跪地爬行的老人。他忍不住走上前,你一句我一句的聊着天,直到跨入老人的家中。 眼前都是破败的样子,米面油已落满厚厚的一层灰,有的袋子还未开封就被老鼠啃了一圈洞,一口锅也已经烧透见底。 闲谈中得知,老人身体并无大碍,因了腿上的疾病,无法做饭。 看着这位饿得浑身没劲的老人家,滕兆敏的脑海里画了一个问号,吃上一顿填饱肚子的饭真就那么难吗? 临走,他撂下一句话,“你好好活着,我要开一个养老院,等开好了就来接你,保证你每天都能吃饱饭?!?/font> 因了这句承诺,赶回家中的滕兆敏马上着手筹备起来,心里想着,在贫困孤寡老人相对集中的偏远农村,以开办爱心食堂的方式,为老人们解决吃饭问题??墒?,当他再次来到孙家岭村,那位老人却已经永远地走了...... 遗憾之余,滕兆敏意识到,有些事是不能等的。 租房、装修房屋、添置炊具、选聘炊事员......在老人去世的45天后,第一家爱心食堂在莒县龙山镇北上涧村办起来了。食堂起名为“摆渡”,意思是将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老人“摆渡”到温暖的彼岸。 谈及开餐第一天的场景,滕兆敏挺了挺身子,笑出声来。平时无人照料的老人们饭量都大得惊人,有一位叫董向洲的老人,碗口大的馒头,他一顿吃了8个,外加3大碗菜:“滕儿,这样的好事,天天有吗?” 这一声“滕儿”,让当时的滕兆敏心头一酸。他暗下决心,再苦,再难,也要把食堂开下去,让更多的贫困孤寡老人免费吃上午餐。 就这样,“摆渡”爱心食堂一家家开起来..... 8号食堂惠家官庄村“摆渡”爱心食堂 上蔡庄村“摆渡”爱心食堂 上双疃村“摆渡”爱心食堂 2020年,又有5处爱心食堂分别在招贤镇、三庄镇和陈疃镇新建,70名贫困老人吃上了免费午餐。 招贤镇柳家庄村“摆渡”爱心食堂开餐那天,80岁的刘家庭老人美滋滋地吃上了猪肉炖土豆和白米饭,他伸出了大拇指,“没想到天底下还能有这样的好事,感谢共产党!” 一顿热乎饭,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温暖了一座城。 为了老人们的这口热乎饭,协会里的每一个志愿者都在默默付出着。政府也给予了更多的支持,还有企业合作、网络众筹......同时,依托15处食堂搭建起来的“党建引领,志愿同行”的志愿服务基地,四年来,也带动了41家文明单位级爱心企业、34所高校及中小学、3200余名党员、团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走进农村,开展志愿扶贫活动420余次。 图什么呢? 很多人问他,有时,静静的一个人的时候,他也会悄悄问自己。 “不图名不图利,是为了尽自己的一份心吧。” 对于食堂的开办,他有着近乎苛刻的坚持。 厨房、餐厅、超市、活动室、休息室等场所统一设置,统一配备炊具、餐具等设施。 就餐人员名单由村委会推荐,经协会走访核实,聘请中年贫困妇女,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和日间照料服务。 食堂每月公开账目,所需食材由志愿者统一采购配送,食堂服务人员要与受助老人一同用餐,保障每日用餐的营养与安全。食堂对老人完全免费。 资金来源尽管有社会捐助,但主要是滕兆敏个人经营的一个小企业,企业每年挣得不多,但却是食堂的主要经济来源,尽管这样,寻常日子里,滕兆敏也不愿向别人伸手援助,有难处的时候尽量自己扛。 “摆渡”爱心食堂发端于滕兆敏的个人爱心,没想到的是,很快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响应。 贫困老人不光吃上了热乎饭,还得到了基本的照料。有一次,一位张茂分老人连续两天没来食堂,做饭的大姨感觉不对劲,到老人家里一看,人已经高烧虚脱,话都说不清了,大姨赶紧让村里医生过来输液,才救了过来。从此,张茂分逢人便说:“食堂救了俺一命?!?/font> 得到照料的老人,精神面貌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。以前蓬头垢面、不修边幅、精神不振,后来开始注重起穿衣打扮、个人卫生,人也慢慢焕发了神采,对党、对社会充满了感激。 村里邻里守望相助、敬老孝老爱老开始蔚然成风。很多村民将自家种的菜、打的粮送往食堂,每逢端午节、九九老人节这些传统节日,村里那些大嫂们自发地挎上一篮子的鸡蛋、大米,到食堂一起给老人们包粽子、包饺子,大家一起其乐融融,情景非常感人。 不光这些,“脱贫+解困”,一举解了两难。食堂聘请的服务人员大都是本村的贫困人员,他们每人每月能拿到500-1000元不等的劳务收入。这样一来,两份难处都得到了解决。 慢慢的,社会人士也逐渐加入进来。在市区连云港路市场卖肉的刘永保,家境并不宽裕,还是经常抽时间带上几十斤鲜肉送到食堂;爱心志愿者张纪杰隔三差五到食堂送菜,帮忙做饭,和老人们拉拉家常。 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,爱心食堂已经成为一个摆渡爱心,盛放爱心,收获爱心的港湾。 “兆敏啊,你要继续做下去!”时隔大半年,再次提起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对他说的这句话,滕兆敏依旧感慨万千,热血沸腾,这十个字犹若山涧小溪的愉悦唱鸣,时时回响在他的耳边,让他在志愿扶贫的路上走得更远,更坚定。 “扶贫路上会一直有我的”,望着小院食堂里袅袅升起的炊烟, 42岁的滕兆敏扬起了头,目光深邃,笃定,温暖,院墙外的蛙声欢快地叫着,与他一唱一和。 有一份光,发一份热,萤火汇聚成星河。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的“滕儿”,我们的城市才更有了温度,他们仿若夜空的繁星,熠熠生辉! 也期待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帮扶当中,为日照注入更多温情。(直播日照) |